永慶坊非遺街區(qū)微改造成效與民生感知調(diào)查問卷
1.
您的身份是:
永慶坊街區(qū)原住民(改造前已在此居住 5 年及以上)
永慶坊現(xiàn)任商戶(已在此經(jīng)營 1 年及以上)
永慶坊新遷入居民(改造后搬入)
非遺相關從業(yè)者(在街區(qū)從事非遺傳承、展示、銷售等工作)
訪客(因旅游、文化體驗等目的到訪)
2.
您的年齡段:
15-30 歲
31-45 歲
46-60 歲
61 歲及以上
3.
您是否了解永慶坊微改造前的街區(qū)風貌?若了解,其最鮮明的特點是(可多選,若不了解請選 “無”):
老舊民居密集,建筑破損(如墻體開裂、屋頂漏水等)
街巷狹窄,基礎設施落后(如無消防通道、排水不暢等)
非遺業(yè)態(tài)零散,缺乏集中展示空間
歷史建筑(如騎樓、西關大屋)未被有效保護
居民生活便利度低(如缺乏便利店、休閑空間等)
無(不了解改造前狀況)
4.
改造前,永慶坊的非遺相關業(yè)態(tài)(如廣繡、欖雕、粵劇等)呈現(xiàn)怎樣的狀態(tài)?
僅有少數(shù)老字號堅守,客源狹窄
以家庭作坊為主,缺乏對外展示渠道
面臨傳承斷代,年輕人參與度低
與居民生活脫節(jié),僅作為 “小眾文化” 存在
不了解
5.
您認為改造前永慶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
建筑安全與居住環(huán)境改善
歷史文化(含非遺)的保護與傳承
基礎設施(水、電、交通、消防)完善
業(yè)態(tài)活力提升(增加就業(yè)、消費場景)
居民生活便利度提高
6.
改造后,永慶坊在 “保留歷史風貌” 方面的表現(xiàn)如何?(1-5 分,1 分 = 極差,5 分 = 極佳)
1
1
2
3
4
5
5
7.
您認為改造后非遺文化在永慶坊的 “活化利用” 效果如何?
非遺店鋪 / 體驗館增多,更容易接觸到非遺技藝
新增非遺展演、教學等活動,參與感更強
非遺產(chǎn)品與現(xiàn)代生活結合(如非遺元素文創(chuàng)),更受歡迎
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,助力傳承
仍停留在 “展示層面”,缺乏深度體驗
與改造前相比無明顯變化
8.
改造后,您在永慶坊的 “生活 / 經(jīng)營 / 體驗” 便利性是否提升?(1-5 分,1 分 = 大幅下降,5 分 = 大幅提升)
1
1
2
3
4
5
5
9.
改造后,永慶坊的歷史建筑(如騎樓、西關大屋)是否得到了 “保護與合理利用”?(1-5 分,1 分 = 完全沒有,5 分 = 非常好)
1
1
2
3
4
5
5
10.
對于 “微改造是否留住了‘老廣州’的煙火氣” 這一問題,您的看法是?
完全留住了,居民生活、鄰里關系未受影響
基本留住了,雖有變化但核心氛圍還在
部分流失,商業(yè)化加重,少了 “老味道”
幾乎流失,變成純旅游景區(qū),與本地生活脫節(jié)
補充說明
11.
改造后,永慶坊在 “文化自信傳播” 方面的作用是否增強?(如讓更多人了解廣州歷史、認同非遺文化)(1-5 分,1 分 = 未增強,5 分 = 大幅增強)
1
1
2
3
4
5
5
12.
總書記強調(diào) “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,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”。您認為永慶坊微改造在 “保護優(yōu)先” 方面做得如何?
很好,既保護了歷史與非遺,又避免了過度開發(fā)
較好,保護了核心資源,但仍有可改進空間
一般,保護與開發(fā)平衡不足(偏開發(fā) / 偏保守)
較差,過度商業(yè)化,忽視了保護本質(zhì)
13.
您認為永慶坊未來在 “深化非遺活化、延續(xù)歷史文脈” 方面,最需要加強的是
增加非遺傳承人的入駐與互動(如開設大師工作室)
開發(fā)更多 “可體驗、可參與” 的非遺項目(如親子非遺課)
推動非遺與現(xiàn)代產(chǎn)業(yè)融合(如非遺 + 旅游、非遺 + 電商)
加強對青少年的非遺宣傳教育(如進校園、進社區(qū))
保護非遺相關的老手藝、老店鋪,避免 “同質(zhì)化”
14.
您對永慶坊微改造工作的整體滿意度是?(1-5 分,1 分 = 非常不滿意,5 分 = 非常滿意)
1
1
2
3
4
5
5
關閉
更多問卷
復制此問卷